《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身份书写——新加坡华语小剧场创作研究》。2018年。

本书认为,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新加坡华语小剧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形态体系,其本土性与多元性在文体、主题、结构、形象、语言五个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彰显。它一方面突出了新加坡对于东西文化的接受吸收与融会贯通,另一方面承载了剧作家对本地多元种族、多元文化社会特性的思考。以主题的选择为例,小剧场作品关注本地题材,透露出后殖民文化语境下,国人对自身“迷失”的“文化孤儿”身份的质问,以及国人的身份认同,如吴文徳的《东渡》。其次,小剧场作品也关怀现代人的生存焦虑,如郭宝崑1990年的《猫鹰会》剖析了现代人彷徨焦灼的心理状态;而郭宝崑《OOO幺》与《黄昏上山》则对生命的存在形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。小剧场作品不追求宏伟叙事,无意刻画英雄人物,而为小人物发声,对社会弱势群体表示关注,如林春兰1993年《后代》。此外,小剧场继承了新加坡华语戏剧强烈的社会参与性与批判意识的传统,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“另一种声音”的社会及文化批评,包括:政治讽喻、挑战主流话语及意识形态、启蒙民众的公民意识等。华语小剧场的发生实为本地华语戏剧界一次生死攸关的跨越。


作者简介:

季建莉博士

原籍江苏南京,移民新加坡已20年,现为新加坡公民。曾经在南洋女中执教,并负责学生华语剧社活动多年。现为圣若瑟书院国际学校(SJI International)中文部主任。此书是季建莉在她南京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增补出版的。





详参《南洋学会出版书刊总目(1940-2010)》